进行微雕整形差点变成了面瘫,愤怒的王女士分别向公安和卫生监督部门的执法人员举报了相关情况。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这家蔓姿国际抗衰老会所位于常州彩虹城的一个普通住宅里。其网站上宣称,他们那的专家拥有美容大赛裁判、国际美雕专家以及微创主任医师等头衔。会所老板称:““美容针剂药品进来的时候(价格)有五百多、有八百多的。收费是吧,我们一般的收费的话,普通型的话是一万两千八一个部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12-12-09)
这些美容针可以以20倍左右的暴利“销售”给消费者,曝露出整形美容医院行业乱象的一个细节。另一个细节同样值得关注,报道中提及,在该抗衰老会所经营火爆的时候,根据现场查获的刷卡记录显示,短短四个月,这家会所仅通过刷卡的收入就高达四百多万。加上一些未在统计范围和未能查证的缴费,该会所接纳美容消费者和为美容者打“美容针”的数量会极为客观。然而,对美容消费者进行“打针”或“手术”是基于两个“事实”之上的:一则,该会所的所谓“周老师”就是一个“假专家”、“骗子”,“周老师”头衔下的美容大赛裁判、国际美雕专家是自封的,到韩国四家医院进修的炫人经历也是“假的”;二则,所使用的“药品”经查证完全属于“三无产品”。
不如意料,只会出现一个结果。按照央视的评论,所谓的整形美容机构是没有资质的,所谓国际专家的头衔都是假的,所谓的整形美容药品更是小作坊生产的,甚至连成分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打美容针”或“做美容手术”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像报道中提到的那位王女士一样出现“面瘫”之类的不良后果。但令人深感讶异的是,这家“假美容机构”却能长期存在,只能说明“要么无人举报”(这种可能性为零),要么就是举报渠道不畅通、维权难。否则,又如何解释一个明明“全身都是假的”美容机构,做了N多例美容手术,却可以长期存在呢?
并不排除是现行“医疗纠纷”以及类似的侵权问题发生后,相关的救济机制并不能给受侵害的消费者以充分的保障救济所致。一些患者在正规医院受到医疗事故的伤害之后,维权尚且举步维艰,在取证、申诉以及要求赔偿和诉讼上,往往面临极度亢长的维权程序、以及结果并不公正的“处理”等等,对这类“黑美容机构”维权恐怕更不容乐观。这些现状必然会打消一些“受伤害”的患者主动维权的积极性。
因此,针对央视披露的“暴利”美容针乱象,一方面应从源头上加大打击力度,对“三无药品”的生产流通渠道严厉打击、对“假机构”的严厉查处等;但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畅通“患者”的维权通道更为重要。如果维权的通道和处理程序是便捷公正的,对于纠治这类美容整容领域的乱象是有好处的,不仅有利于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也会因为消费者的便捷介入产生一个“零容忍”的外部土壤和环境。可以想见,“只要出现一个受伤害”的患者,只要患者“反映”或“举报”,就能得到监管机构的公平公正答复和处理,这类“黑美容机构”哪里还有生存的空间?
浏览次数: 363 次
|